爱国,中国航天人的精神底色

爱国,中国航天人的精神底色

——庆祝建党100周年航天老同志座谈会侧记



  弘扬科学家精神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6月10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航天老同志座谈会上深情地说,要把航天事业作为报效祖国的舞台,以航天梦助力实现中国梦。


  报国,是中国航天人的神圣职责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毫不犹豫放弃了处于巅峰的科研事业和优厚的待遇,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谈及这段佳话,92岁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引用了钱学森经常说的一句话——“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人以发展航天事业为崇高使命,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为民族赢得尊严,为祖国赢得荣誉。


  “中国航天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顾问余梦伦说,从“1059”导弹诞生到自行设计“东风2号”导弹,从“八年四弹”规划到“神箭”托举“神舟飞船”和“天宫”,再到长征火箭成功发射“嫦娥”探月飞行器和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中国航天取得辉煌成就,中华民族实现千年飞天梦想。


  “航天人牢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始终聚焦主责主业,坚决履行强军首责。”航天科工二院原党委书记、代院长王可立说,“正是有了一代代人的积淀、传承,我们才能厚积薄发,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原党组书记、总经理刘纪原说,中国航天事业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支持,进入新时代,面对新挑战,中国航天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科技五院原院长戚发轫说,没有党和国家的重视,就没有今天航天大国的地位,也没有向航天强国迈进的能力。


  “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孙家栋说。


  创新,是中国航天人的共同追求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看到航天人研制的新装备大放异彩时,王可立感慨万千。她在座谈会上回忆说:“我们的事业经历过撕毁合同撤走专家,经历过西方的敌对封锁、扼杀,但航天人骨子里就有敢为人先、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硬气。高科技之路是自己闯出来的,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用汗水、热血和生命铸就航天梦、强军梦、中国梦。”


  航天科工三院国家某重点型号总设计师、总指挥蔡淑华参与了我国第一型自主设计的反舰导弹研制。回忆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她说,航天科工三院自筹资金白手起家,凭着一股拼劲刻苦钻研、集智攻关,经历过一次次挫折和失败,最终研制出我国第一型小型化多用途的“鹰击八号”导弹,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60多年来,航天人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国为重的核心价值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航天事业发展道路。”孙家栋说,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买不来,唯有创新才能掌握核心技术、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才能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和占领技术制高点提供核心驱动力。


  戚发轫希望新一代航天人秉承“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不断创新,引领中国航天事业迈上新征程,“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


  育人,是中国航天人的不懈接力


  气壮山河的飞天图景由一代代航天英才接力绘就。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孙家栋、王永志等一批科学家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建立了卓越功勋。


  “多年来,航天事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这得益于坚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人才环境和氛围。”余梦伦说,他很欣慰看到中国培养出了更多的航天人才和领军人物。


  新时代,航天青年使命在肩。孙家栋强调,航天人“要强化使命担当,坚定航天报国志向,坚定航天强国信念”。


  余梦伦希望青年人珍惜机会、戒骄戒躁,不断探索新领域,以平常心看待成绩和荣誉,用执着之心、坚韧之心、奉献之心,实现个人与航天事业共同成长,再创航天事业新的辉煌。


  (科技日报北京6月10日电  记者 代小佩) 


Copyright 2015-2023
山西扶摇而上商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晋ICP备15006409号     晋公网安备14019202000635号